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60101 校内专业代码:0421 学位授予门类:历史学
一、专业概况
历史学专业始于1958年创办的淮阴师范专科学校文史专修科,1986年招收首届历史专科生,1997年开始招收历史本科生。现有专任教师22人,其中高级职称13人,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21人,硕士生导师3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紫金英才1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4人,淮安市“533工程”领军人才1人、拔尖人才1人。本专业紧扣国家和地方关于考古文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需求,坚持用周恩来崇高精神风范办学育人,积极与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开展合作,在大运河考古、淮安城市考古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建有国家边界争端与跨境治理研究中心、淮安市大运河保护与利用研究基地等省、市级科研平台,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战略及地方社会需求,立足江苏,辐射全国,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职业素养、深厚的人文素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敏锐的问题意识与思辨能力、较强的团队意识与沟通协作能力,掌握历史信息搜集、考证与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在历史过程和现实环境中分析问题,形成合理的逻辑和见解,能够胜任在考古、文博机构及相关领域从事管理、研究与经营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毕业5年后,能够达到以下预期目标:
1.具备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热爱所从事的行业,具有正确的职业观、高尚的职业理想和勇于奉献的精神。
2.具有扎实的历史学科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能综合运用考古文博专业理论、方法及技能,分析、解决行业的实际问题,具备所从事行业研究的初步能力。
3.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考古文博行业发展动态和学术研究前沿,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运用反思和批判性思维与方法开展工作实践、研究与管理,实现良性的自我发展。
4.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根据工作需要和发展趋势,科学、有效地开展合作交流。
二、毕业要求
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以下具体要求:
1.政治素养。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烈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了解国家文物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认同、热爱考古、文博行业,具有正确的职业观、高尚的职业理想和勇于奉献的精神。
1.1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烈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1.2了解基本的法律基础知识,掌握国家文物工作政策法规,依法从业。
1.3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认同、热爱考古文博行业,具有正确的职业观、高尚的职业理想和勇于奉献的精神。
2.学科素养。熟悉并掌握历史学核心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中外历史学、考古、文物、博物馆学界重要动态,能够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观察和认识历史问题,具有哲学思辨能力。知晓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及社会实践的联系。
2.1掌握历史学、考古学、文物学、博物馆学基本知识与理论,建立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2.2了解历史学科前沿动态,具备历史学、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的基本素养,能够运用学科专业知识、理论与技能,认识与解决考古、文博等领域的专业问题。
2.3了解历史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关联性,关注社会历史发展,能够解释重要历史现象与历史问题。
3.综合能力。能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学术沟通与交流,具备以书面、口语、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大众传播、普及文物与博物馆学知识与文化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人文底蕴与科学素养,能够运用相关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1能够利用外语、电脑及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学术沟通与交流,具备以多元方式向社会传播、普及文物与博物馆学知识与文化的能力。
3.2具备良好的人文底蕴、科学素养、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能够综合运用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指导社会实践。
4.发展创新。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时代意识;了解国内外考古、文博行业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行业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掌握批判反思方法,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初步具备对既有知识理论方法进行反思批判和继承发展的能力,能够收集、处理信息,创造性地解决考古、文博实践与研究问题。
4.1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行业发展动态,能够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
4.2掌握批判反思方法,初步具备对既有知识理论方法进行反思批判和继承发展的能力。
4.3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能够收集、处理信息,创造性地解决考古、文博实践与研究问题。
5.沟通合作。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备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5.1具备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胜任团队成员的角色并履行责任,协作完成团队分配的工作。
5.2掌握沟通合作的技能,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适应、沟通和表达能力。
四、学制与学位
基本学制4年,学生在校学习年限(含休学)为3-8年;毕业达到学位授予条件,可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学科
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
六、专业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
(一)专业核心课程:
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概论(含中外史学史)、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考古学通论、文物学与文物保护概论、博物馆学概论、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二)特色课程:
数智化课程:考古文博技术
专创融合课程:大运河历史与考古专题
学科交叉课程:中国古代物质文明
数字化课程(含数字化专业工具):中国历史地理
双语教学课程:专业外语
七、课程体系结构及学分比例
(一)各类课程学时数和学分数统计
课程类别 | 学分数 | 学分比例 | 学时数 | 学时比例 |
通识通修平台 | 必修 | 41 | 27.2% | 576 | 26.6% |
选修 | 6 | 4.0% | 96 | 4.4% |
实践 | / | / | / | / |
学科专业 基础平台 | 必修 | 24 | 15.9% | 424 | 19.6% |
选修 | 10 | 6.6% | 160 | 7.4% |
专业模块 | 必修 | 39 | 25.8% | 720 | 33.2% |
选修 | 12 | 7.9% | 192 | 8.9% |
集中实践环节 | 必修 | 15 | 9.9% | / | / |
第二课堂 | 必修 | 4 | 2.6% | / | / |
合 计 | 151 | 100% | 2168 | 100% |
(二)实践性课程统计
类 别 | 学分 | 学分比例 | 学时 | 周数 |
通识通修平台 | 6 | 4.0% | 80 | / |
学科专业基础平台 | 8 | 5.4% | 144 | / |
专业模块 | 10 | 6.7% | 192 | / |
专业考察、田野调查 | 1 | 0.7% | / | 3 |
专业技能训练 | 1 | 0.7% | 16 | 1 |
专业见习、实习实训类 | 7 | 4.7% | / | 17 |
毕业论文(设计) | 6 | 4.0% | / | 12 |
合 计 | 39 | 26.2% | 432 | 33 |
(三)各学期考试课程统计
学 期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考试课程(门) | 5 | 5 | 5 | 4 | 3 | 1 | / | / |
(四)各学期周学时数统计
学 期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周学时 | 29 | 29 | 27 | 28 | 20 | 15 | / | / |
八、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表
(一)通识通修课程
课程 性质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各环节学时分配 |
|
| 考核 类型 |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 备注 |
授课 | 实践 | 实验 | 研讨 | 线上 | 一 | 二 | 三 | 四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公共 基础 课程 必修 | 303B0025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3 | 48 | 32 | 16 |
|
|
| C |
| 2 |
|
|
|
|
|
|
|
303B0101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3 | 48 | 48 |
|
|
|
| S |
|
| 3 |
|
|
|
|
|
|
303B0026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3 | 48 | 32 | 16 |
|
|
| S |
|
|
|
| 3 |
|
|
|
|
303B0028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3 | 48 | 48 |
|
|
|
| S |
|
|
|
|
| 3 |
|
|
|
303B0021 | 形势与政策 | 2 | 32+32* | 32 | 32* |
|
|
| C | * | * | * | * | * | * | * | * |
|
303B0023 | 周恩来精神概论 | 1 | 16 | 16 |
|
|
| 16 | C | 1 |
|
|
|
|
|
|
| 线上授课 |
302B6001 | 大学英语I | 3 | 48 | 32 | 16 |
|
|
| S | 2+1 |
|
|
|
|
|
|
| 选修《大学日语》的要求详见“大学外语课程实施方案” |
302B6002 | 大学英语II | 3 | 48 | 32 | 16 |
|
|
| S |
| 2+1 |
|
|
|
|
|
|
302B6003 | 大学英语III | 2 | 32 | 32 |
|
|
|
| S |
|
| 2 |
|
|
|
|
|
302B6004 | 大学英语IV | 2 | 32 | 32 |
|
|
|
| S |
|
|
| 2 |
|
|
|
|
321BP108 | 计算思维与人工智能基础 | 3 | 48+16* | 32 | 16 |
|
| 16* | S |
| 2 |
|
|
|
|
|
| 16*由学生通过慕课自修 |
323B9100 | 大学体育(1) | 1 | 32+4* | 32 | 4* |
|
|
| C | 2 |
|
|
|
|
|
|
| 所有学生均须参加大学生体质测试 |
323B9200 | 大学体育(2) | 1 | 32+4* | 32 | 4* |
|
|
| C |
| 2 |
|
|
|
|
|
|
323B9300 | 大学体育(3) | 1 | 32+4* | 32 | 4* |
|
|
| C |
|
| 2 |
|
|
|
|
|
323B9400 | 大学体育(4) | 1 | 32+4* | 32 | 4* |
|
|
| C |
|
|
| 2 |
|
|
|
|
249B0003 |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 | 1 | 16* | 8* | 8* |
|
|
| C |
|
| * |
|
|
|
|
|
|
249B0002 | 大学生就业指导 | 1 | 16* | 8* | 8* |
|
|
| C |
|
|
|
|
| * |
|
|
|
220B0022 | 劳动教育与实践 | 1 | 32* | 8* | 24* |
|
|
| C |
|
| 1 |
|
|
|
|
| 实践成绩第六学期结束认定 |
215B0001 | 心理健康教育 | 2 | 36* | 16* | 4* |
|
| 16* | C | * |
|
|
|
|
|
|
|
|
215B0014 | 军事理论与国家安全 | 2 | 32* | 16* | 16* |
|
|
| C | * |
|
|
|
|
|
|
|
|
215B0004 | 军事技能 | 2 | 2周 |
|
|
|
|
|
|
|
|
|
|
|
|
|
|
|
215B0006 | 入学教育 | 0 | 0 |
|
|
|
|
|
|
|
|
|
|
|
|
|
|
|
应修小计 | 41 | 576 | 496 | 80 |
|
|
|
|
|
|
|
|
|
|
|
|
通识 教育 选修 课程 |
| 人文素质类 | 2 | 32 | 32 |
|
|
|
| C |
| * | * | * | * | * |
|
| 第2学期至第6学期任选3门创新创业类课程必须选择1门 |
| 科学素养类 | 2 | 32 | 32 |
|
|
|
| C |
| * | * | * | * | * |
|
|
| 艺术审美类 | 2 | 32 | 32 |
|
|
|
| C |
| * | * | * | * | * |
|
|
| 创新创业类 | 2 | 32 | 32 |
|
|
|
| C |
| * | * | * | * | * |
|
|
应修小计 | 6 | 96 | 96 |
|
|
|
|
|
|
|
|
|
|
|
|
|
(二)学科专业基础平台
课程 性质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各环节学时分配 | 考核 类型 |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 备注 |
授课 | 实践 | 实验 | 研讨 | 线上 | 一 | 二 | 三 | 四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学科 必修 | 304B1001 | 历史学专业导论 | 0.5 | 8 | 8 |
|
|
|
| C | 2 |
|
|
|
|
|
|
| 4周 |
304B1110 | 文献检索与学术写作 | 1 | 16 | 16 |
|
|
|
| C |
| 4 |
|
|
|
|
|
| 4周 |
304B1002 |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 4 | 80 | 48 | 32 |
|
|
| S | 5 |
|
|
|
|
|
|
|
|
304B1003 | 史学概论(含中外史学史) | 2.5 | 48 | 32 | 16 |
|
|
| S |
|
|
| 3 |
|
|
|
|
|
304B1108 | 考古学通论 | 3 | 64 | 48 | 16 |
|
|
| S | 4 |
|
|
|
|
|
|
|
|
304B1065 | 文物学与文物保护概论 | 2 | 32 | 16 | 16 |
|
|
| S |
|
|
|
| 2 |
|
|
|
|
304B1066 | 博物馆学概论 | 3 | 48 | 32 | 16 |
|
|
| S |
| 3 |
|
|
|
|
|
|
|
304B1067 | 考古学史 | 2 | 32 | 16 | 16 |
|
|
| C |
|
|
| 2 |
|
|
|
|
|
304B1068 |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 2 | 32 | 16 | 16 |
|
|
| S |
|
| 2 |
|
|
|
|
|
|
304B1097 | 专业外语 | 2 | 32 | 24 | 8 |
|
|
| C |
|
|
|
|
| 2 |
|
| 双语教学课程 |
304B1006 | 中国历史地理 | 2 | 32 | 24 | 8 |
|
|
| C |
|
|
|
| 2 |
|
|
| 数字化课程 |
应修小计 | 24 | 424 | 280 | 144 |
|
|
|
| 11 | 7 | 2 | 5 | 4 | 2 |
|
|
|
学科 选修 | 304B1069 | 中国古代物质文明 | 2 | 32 | 32 |
|
|
|
| C |
|
| 2 |
|
|
|
|
| 选修5门,计10学分
《中国古代物质文明》为学科交叉课程 |
304B1070 | 中国科技史 | 2 | 32 | 32 |
|
|
|
| C |
|
| 2 |
|
|
|
|
|
304B1071 | 中国古代建筑 | 2 | 32 | 32 |
|
|
|
| C |
|
|
|
| 2 |
|
|
|
304B1072 | 中国古代陶瓷 | 2 | 32 | 32 |
|
|
|
| C |
|
|
|
| 2 |
|
|
|
304B1073 | 中国古代钱币 | 2 | 32 | 32 |
|
|
|
| C |
|
|
|
|
| 2 |
|
|
304B1074 | 中国古代书画 | 2 | 32 | 32 |
|
|
|
| C |
|
|
|
|
| 2 |
|
|
304B1075 | 文物保护政策法规 | 2 | 32 | 32 |
|
|
|
| C |
|
| 2 |
|
|
|
|
|
304B1076 | 中外博物馆史 | 2 | 32 | 32 |
|
|
|
| C |
|
|
| 2 |
|
|
|
|
304B1077 | 博物馆陈列展览与藏品管理 | 2 | 32 | 32 |
|
|
|
| C |
|
|
| 2 |
|
|
|
|
304B1078 | 博物馆经营管理与信息化 | 2 | 32 | 32 |
|
|
|
| C |
|
|
|
| 2 |
|
|
|
304B1079 | 博物馆社会教育与服务 | 2 | 32 | 32 |
|
|
|
| C |
|
|
|
| 2 |
|
|
|
304B1080 | 文化人类学 | 2 | 32 | 32 |
|
|
|
| C |
|
|
|
|
| 2 |
|
|
应修小计 | 10 | 160 | 160 |
|
|
|
|
|
|
| 4 | 2 | 2 | 2 |
|
|
|
(三)专业模块
课程 性质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各环节学时分配 | 考核 类型 |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 备注 |
授课 | 实践 | 实验 | 研讨 | 线上 | 一 | 二 | 三 | 四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专业 必修 | 304B1020 | 中国古代史(1) | 3.5 | 64 | 48 | 16 |
|
|
| S | 4 |
|
|
|
|
|
|
|
|
304B1021 | 中国古代史(2) | 3.5 | 64 | 48 | 16 |
|
|
| S |
| 4 |
|
|
|
|
|
|
|
304B1099 | 世界古代史 | 5 | 96 | 64 | 32 |
|
|
| S | 6 |
|
|
|
|
|
|
|
|
304B1100 | 中国近代史(1) | 4.5 | 80 | 64 | 16 |
|
|
| S |
|
| 5 |
|
|
|
|
|
|
304B1101 | 中国近代史(2) | 4.5 | 80 | 64 | 16 |
|
|
| S |
|
|
| 5 |
|
|
|
|
|
304B1049 | 世界近代史 | 5 | 96 | 64 | 32 |
|
|
| S |
| 6 |
|
|
|
|
|
|
|
304B1102 | 中国现代史 | 4 | 80 | 48 | 32 |
|
|
| S |
|
|
|
| 5 |
|
|
|
|
304B1103 | 世界现代史(1) | 4.5 | 80 | 64 | 16 |
|
|
| S |
|
| 5 |
|
|
|
|
|
|
304B1104 | 世界现代史(2) | 4.5 | 80 | 64 | 16 |
|
|
| S |
|
|
| 5 |
|
|
|
|
|
应修小计 | 39 | 720 | 528 | 192 |
|
|
|
| 10 | 9 | 10 | 10 | 5 |
|
|
|
|
专业 选修 | 304B1109 | 民族学概论 | 2 | 32 | 32 |
|
|
|
| C |
|
| 2 |
|
|
|
|
| 选修6门,计12学分
《考古文博技术》为数智化课程 《大运河历史与考古专题》为专创融合课程 |
304B1084 | 田野考古学 | 2 | 32 | 32 |
|
|
|
| C |
|
| 2 |
|
|
|
|
|
304B1085 | 考古文博技术 | 2 | 32 | 32 |
|
|
|
| C |
|
| 2 |
|
|
|
|
|
304B1086 | 汉唐宋元明考古 | 2 | 32 | 32 |
|
|
|
| C |
|
|
| 2 |
|
|
|
|
304B1087 | 江苏考古专题 | 2 | 32 | 32 |
|
|
|
| C |
|
|
|
|
| 2 |
|
|
304B1088 | 江苏地方史专题 | 2 | 32 | 32 |
|
|
|
| C |
|
|
|
| 2 |
|
|
|
304B1089 | 中外物质文化交流专题 | 2 | 32 | 32 |
|
|
|
| C |
|
|
|
| 2 |
|
|
|
304B1090 | 大运河历史与考古专题 | 2 | 32 | 32 |
|
|
|
| C |
|
|
|
|
| 2 |
|
|
304B1091 | 江苏地方博物馆专题 | 2 | 32 | 32 |
|
|
|
| C |
|
|
| 2 |
|
|
|
|
304B1092 | 博物馆文创与推广 | 2 | 32 | 32 |
|
|
|
| C |
|
|
|
| 2 |
|
|
|
应修小计 | 12 | 192 | 192 |
|
|
|
|
|
|
| 4 | 2 | 2 | 4 |
|
|
(四)集中实践环节
课程类型 | 课程 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周数) | 形式 | 考核类型 |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数 | 备注 |
集中 | 分散 | 一 | 二 | 三 | 四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实践能力模块 | 必修 | 304B1093 | 学科技能训练 | 0.5 | 16 | √ |
| C |
|
|
| * |
|
|
|
|
|
304B1094 | 文物调查 | 0.5 | 1周 |
| √ | C |
|
|
|
| * |
|
|
|
|
304B1095 | 专业见习 | 1 | 1周 | √ |
| C |
|
|
|
| * | * |
|
|
|
304B1096 | 专业实习 | 6 | 16周 | √ |
| C |
|
|
|
|
|
| * |
|
|
227B0020 | 毕业论文 | 6 | 24周 |
| √ | C |
|
|
|
|
|
| * | * |
|
304B1046 | 田野调查 | 0.5 | 1周 | √ | √ | C |
|
|
| * |
|
|
|
|
|
304B1047 | 专业考察 | 0.5 | 2周 | √ | √ | C |
|
|
|
| * |
|
|
|
|
应修小计 | 15 |
|
|
|
|
|
|
|
|
|
|
|
|
|
(五)第二课堂
课程 性质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周数 (学时) | 形式 | 考核 类型 | 各学期周数分配 | 备注 |
集中 | 分散 | 一 | 二 | 三 | 四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必修 | 227B0701 | 思想成长 (含基础必读书) | 0.5 |
|
| Ö | C | * | * | * | * | * | * | * |
|
|
227B0702 | 校园文化 | 0.5 |
|
| Ö | C | * | * | * | * | * | * | * |
|
|
220B0701 | 志愿服务 | 0.5 |
| Ö |
| C | * | * | * | * | * | * | * |
|
|
220B0702 | 社会实践 (含美育实践) | 0.5 |
|
| Ö | C | * | * | * | * | * | * |
|
|
|
227B0703 | 创新创业实践 | 2 |
|
| Ö | C |
| * | * | * | * | * | * | * |
|
应修小计 | 4 |
|
|
|
|
|
|
|
|
|
|
|
|
|
九、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矩阵图
毕业要求 | 培养目标1 | 培养目标2 | 培养目标3 | 培养目标4 |
1.政治素养 | √ |
|
|
|
2.学科素养 |
| √ |
|
|
3.综合能力 |
| √ |
| √ |
4.发展创新 |
|
| √ |
|
5.沟通合作 |
|
|
| √ |
十、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的关联度矩阵表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与活动 | 毕业要求1 | 毕业要求2 | 毕业要求3 | 毕业要求4 | 毕业要求5 |
1.1 | 1.2 | 1.3 | 2.1 | 2.2 | 2.3 | 3.1 | 3.2 | 3.3 | 4.1 | 4.2 | 4.3 | 5.1 | 5.2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H |
| M |
|
|
|
|
|
|
| H | H |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M | H | H |
|
|
|
|
|
|
| M | M |
|
|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H |
| M |
|
|
|
|
|
|
|
| H |
|
|
周恩来精神概论 | H |
| H |
|
|
|
|
|
|
|
| M |
|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H |
| H |
|
|
|
|
|
|
|
| H |
|
|
大学英语 |
|
|
|
|
| M |
| H |
|
|
|
|
| H |
计算思维与人工智能基础 |
|
|
|
|
| M |
| H |
|
|
|
|
| H |
大学体育 |
|
|
|
|
|
|
|
| H |
|
|
|
|
|
形势与政策 | H |
|
|
|
|
|
|
|
| M |
|
|
| M |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 |
| M | M |
|
|
| M |
|
| H |
| H | H | H |
大学生就业指导 |
|
| M |
|
|
| M |
|
| H |
|
| H | H |
劳动教育与实践 | M |
| L |
|
|
| M |
|
|
|
|
| M | M |
心理健康教育 | M |
| M |
|
|
| M |
| H |
|
|
|
| H |
军事理论与国家安全 | M |
|
|
|
|
|
|
|
|
|
|
|
|
|
历史学专业导论 |
|
|
| M | M |
|
|
|
| M | M | M |
|
|
文献检索与学术写作 |
|
|
|
| H |
|
| M |
| H | H | H |
| M |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
|
|
| H | M | H |
|
| M |
|
|
|
|
|
史学概论(含中外史学史) |
|
|
| H | M | M |
|
| M |
|
|
|
|
|
考古学通论 |
| M |
| H | M | H | H |
| M |
|
|
|
|
|
文物学与文物保护概论 |
| H |
| H | M | H | H |
| M |
|
|
|
|
|
博物馆学概论 |
| M |
| H | M | H | H |
| M |
|
|
|
|
|
考古学史 |
| M |
| M | H | H | H |
| M | M |
|
|
|
|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
| M |
|
| H | H | H |
| M |
| M | H |
|
|
专业外语 |
|
|
|
|
| M |
| H |
| M |
|
|
| M |
中国历史地理 |
|
|
| H | M | H |
|
| M |
|
|
|
|
|
中国古代物质文明 | H |
|
| M |
|
| H |
|
|
|
|
|
|
|
中国古代建筑 | H |
|
| M |
|
| H |
|
|
|
|
|
|
|
文物保护政策法规 |
| H | M | M | M |
| H |
|
|
|
|
|
|
|
博物馆陈列展览与 藏品管理 |
|
|
| M | M |
| M | H |
|
|
| M |
|
|
文化人类学 |
|
|
| H | M |
|
|
| M |
|
|
|
|
|
中国古代史 |
|
|
| H | M |
| M |
| M |
|
|
|
|
|
世界古代史 |
|
|
| H | M |
| M |
| M |
|
|
|
|
|
中国近代史 | H |
|
| H | M |
|
|
| M |
|
|
|
|
|
世界近代史 | M |
|
| H | M |
|
|
| M |
|
|
|
|
|
中国现代史 | H |
|
| H | M |
|
|
| M |
|
|
|
|
|
世界现代史 | M |
|
| H | M |
|
|
| M |
|
|
|
|
|
民族学概论 |
|
|
| H | M |
|
|
| M | M |
| H |
|
|
考古文博技术 |
|
|
| M | M |
| M | H | M |
|
| H |
|
|
汉唐宋元明考古 |
|
|
| M | M |
| M | H |
|
|
| H |
| H |
江苏考古专题 |
|
|
| H | M |
| M |
| M |
|
|
|
|
|
江苏地方史专题 |
|
|
| H | M |
| M |
| M |
|
|
|
|
|
大运河历史与考古专题 | H |
|
| H | M |
|
|
| M |
|
|
|
|
|
学科技能训练 |
|
|
|
| H |
|
| H | M |
|
| H |
| M |
文物调查 |
| H |
| H | M | H |
|
| M |
|
| H |
|
|
专业见习 |
| M | H |
|
| M | H | M |
| H | M | M | H | H |
专业实习 |
| H | M |
| M | M | H | H |
| H | M | M | H | H |
毕业论文(设计) |
|
|
|
| H | H |
| H | M | M | H | H |
|
|
田野调查 |
|
| L |
| M | M | M | M | M | M |
| M | H | H |
专业考察 |
|
| L |
| M | M | M | M | M | M |
| M | H | H |
思想成长 (含基础必读书) | M | H | H | H | M | M | M | M | M | H | H | H |
|
|
校园文化 | M |
| M |
|
|
|
| M | M |
|
|
| H | H |
志愿服务 | M |
| M |
| M | M |
|
|
| H | M | M |
|
|
社会实践 (含美育实践) | M |
| M |
|
|
| H | H | M |
| M | M | H | H |
创新创业实践 | M | M | M |
| H |
| M | H |
| M |
| M | H | H |
十一、课程体系拓扑图
十二、专业课程思政矩阵图
历史学专业课程支撑思政指标点矩阵表
课程 类别 | 课程 名称 | 历史学专业课程思政指标点12条 |
家国情怀 | 人文关怀 | 唯物史观 | 求实精神 | 创新精神 | 历史思维 | 科学素养 | 奉献精神 | 合作意识 | 规则意识 | 理想信念 | 文化传承 |
专业大类基础课程 | 历史学专业导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专业大类基础课程 | 文献检索与学术写作 |
|
| △ | △ | △ | △ | △ | △ |
| △ |
|
|
专业主干课程 | 史学概论(含中外史学史) |
|
| △ | △ | △ | △ | △ | △ |
|
|
|
|
专业主干课程 |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
|
|
| △ |
|
| △ | △ |
|
|
|
|
专业主干课程 | 考古学通论 |
| △ | △ |
|
|
| △ |
| △ |
| △ | △ |
专业主干课程 | 文物学与文物保护概论 | △ |
|
| △ |
|
| △ |
|
|
| △ | △ |
专业主干课程 | 博物馆学概论 | △ |
|
| △ | △ |
| △ |
| △ |
| △ | △ |
专业主干课程 |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专业主干课程 | 专业外语 | △ |
|
|
| △ | △ |
|
| △ | △ |
|
|
专业主干课程 | 中国历史地理 | △ | △ | △ | △ | △ |
|
| △ |
|
|
|
|
专业主干课程 | 中国古代史 | △ | △ | △ | △ |
|
|
| △ |
|
|
|
|
专业主干课程 | 中国近代史 | △ | △ | △ | △ |
|
|
| △ |
|
|
|
|
专业主干课程 | 中国现代史 | △ | △ | △ | △ |
|
|
| △ |
|
|
|
|
专业主干课程 | 世界古代史 | △ | △ | △ | △ |
|
|
| △ |
|
|
|
|
专业主干课程 | 世界近代史 | △ | △ | △ | △ |
|
|
| △ |
|
|
|
|
专业主干课程 | 世界现代史 | △ | △ | △ | △ |
|
|
| △ |
|
|
|
|
专业实践课程 | 学科技能训练 |
|
|
| △ | △ |
| △ |
|
|
| △ | △ |
专业实践课程 | 文物调查 | △ |
|
| △ |
| △ |
|
| △ |
|
| △ |
专业实践课程 | 专业见习 |
| △ |
| △ |
|
| △ |
|
| △ | △ | △ |
专业实践课程 | 专业实习 | △ |
|
|
| △ | △ |
|
|
| △ | △ | △ |
专业实践课程 | 毕业论文 (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历史学专业课程思政指标点
序号 | 指标点 | 具体描述 |
1 | 家国情怀 |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展现本专业标志性成果和人物事迹,引导学生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厚植爱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力践报国之行,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贡献智慧和力量。 |
2 | 人文关怀 |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理念。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把培养学生、关心学生和服务学生作为基本工作思路和理念,将人文关怀渗透于教学工作实践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
3 | 唯物史观 | 唯物史观是解释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运用较为直观的表述和生动形象的表达,使学生对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形成较深入的理解,比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等等,使学生充分掌握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 |
4 | 求实精神 | 引导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以丰富案例强调求真务实重要性和弄虚作假的危害,培养学生形成崇尚原创、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品格,杜绝抄袭、侵占他人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 |
5 | 创新精神 | 通过课堂教学、讨论交流、自主探索等具体方法,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复杂问题分析,并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的能力。 |
6 | 历史思维 | 历史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七大科学思维之一,要求从历史中获取智慧,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通过“以史为鉴”“知古鉴今”的实例阐述,帮助学生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事物和现象的前进方向,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现实工作。 |
7 | 科学素养 | 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展示考古文博技术的革新,使学生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利用现代科技为考古工作服务,做到精准和高效,为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自身的贡献。 |
8 | 奉献精神 | 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学生优秀品德塑造和涵养的执行者与转接者。通过引述古今中外的人物事例,挖掘其中蕴含的奉献精神,倡导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并且以身作则,把毕生奉献给考古文博事业,为学生提供榜样和示范的力量。 |
9 | 合作意识 | 通过技能训练、文物调查、专业考察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和作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能够在各自的工作中尽职尽责,自愿并主动与其他成员积极协作,养成共同努力奋斗的意愿和作风。 |
10 | 规则意识 | 法律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阐述考古文博领域需要遵守的法律规定,在展陈、宣传和研究等活动中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 |
11 | 理想信念 | 通过考古发掘出的文物,去了解先民生产、生活的历史讯息,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通过对考古文博理论知识和典型案例的讲述,引导学生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肩负起新时代的嘱托和希望,不辱使命、不负韶华。 |
12 | 文化传承 | 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引导学生借助文博场馆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向社会公众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民族的悠远与厚重,增强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
十三、其他有关说明
1.学生在校期间可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学科和技能竞赛、发表论文和出版著作、参加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践等方式获得创新创业学分并可置换专业选修课程学分,具体参见《淮阴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办法》(试行)(淮师办(2018)47号文)。
2.为加强历史学专业价值观教育,学生需要阅读指定的历史学专业基础必读书,并撰写读书报告;社会实践活动中至少开展1次家乡所在地区的历史遗址遗迹的调查,至少在考古及文博机构从事1次志愿者活动以及在校园和社会从事志愿服务活动。
3.基础必读书须选读周恩来思想、生平和精神风范等相关书目;社会实践活动中须有劳动和社会服务内容。
4.考核类型中C为考查,S为考试。
5.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施分层教学,一年级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者可进入大学英语进阶课程学习,未通过者继续学习大学英语基础课程;文科、艺体学生进校通过学校计算机考试者,免修计算机应用基础1级课程,可自愿选择修读计算机office课程,通过课程考试所获学分可冲抵通识任意选修课程学分。
6.各学期实践周课程据专业所制定具体实践方案执行,实践环节详见附表1。
7.毕业要求二级指标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指标点与课程体系关系参见附表3、附表4。
8.在通识通修平台中,学时后加“*”标注的,不计入总学时。
9.校地合作培养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具体安排见附表2。
附表1.实践活动实施计划
2.合作培养计划
制定人:王聪明
审核人:梁忠翠
2025年5月6日
附表1:实践活动实施计划
劳动实践/技能训练项目名称 | 学分 | 周数 | 开设学期 | 备注 |
一 | 二 | 三 | 四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学科技能训练 | 史学论文写作 | 0.5 |
|
|
|
| * |
|
|
|
| 由学院组织训练并考核。 |
田野考古发掘 |
|
|
| * | * | * | * |
|
|
考古绘图 |
|
|
|
| * |
| * |
|
|
考古摄影 |
|
|
| * | * | * | * |
|
|
文物修复 |
|
|
|
| * |
| * |
|
|
学科专业实践 | 文物调查 | 0.5 | 1 |
|
|
|
| * |
|
|
| 学院组织安排,为期1周。 |
专业见习 | 1 | 1 |
|
|
|
|
| * |
|
| 学院安排,为期1周。 |
专业实习 | 6 | 14 |
|
|
|
|
|
| * |
| 第7学期实习14周,教务处、学院组织安排。 |
田野调查 | 0.5 | 1 |
|
|
| * |
|
|
|
| 学院组织安排,为期1周,调查淮安古迹,搜集历史文献,撰写调查报告。 |
专业考察 | 0.5 | 2 |
|
|
|
| * |
|
|
| 学院组织安排,为期2周,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地参观考察。查阅历史文献,整理考察资料,完成考察报告。 |
实践周 |
|
| * | * | * | * | * | * | * |
| 在每学期第19周开展为期1周的实践活动。第1学期,历史专业兴趣汇报;第2学期,参观文博场馆,撰写调查报告;第3学期,考古技能训练;第4学期,文献检索与资料搜集;第5学期,文物修复技能训练;第6、7学期,走进文物室,讲述文物故事,评判文物价值。 |
合计 | 9 |
|
|
|
|
|
|
|
|
|
|
附表2:合作培养计划(包含但不限于产教融合型课程)
课程名称 | 课程性质 | 开设学期 | 合作方式 |
文物学与文物保护概论 | 理论课 | 五 | 与博物馆修复中心合作,指导学生掌握不同器物的修复标准、步骤,独立完成修复工作 |
博物馆学概论 | 理论课 | 四 | 邀请文博从业人员指导学生了解、掌握博物馆藏品的征集、管理、保护,展览策划、设计等 |
考古学史 | 理论课 | 四 | 邀请考古从业人员指导学生判断遗址或遗存的年代、类型、规模、等级与价值 |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 理论课 | 三 | 带领学生走进考古工地,运用各类考古工具,分析不同遗址或遗存的类型特征 |
学科技能训练 | 实践课 | 三、四、五、六 | 考古文博从业人员指导学生掌握常见的考古工具,熟练完成考古绘图,独立修复与鉴定 |
文物调查 | 实践课 | 五 | 走进淮安等地古玩市场、修复保护中心,调研文物市场发展现状 |
专业见习 | 实践课 | 六 | 观摩学习考古文博从业人员专业实践并接受指导 |
专业实习 | 实践课 | 七 | 考古文博从业人员兼职指导 |
毕业论文 | 实践课 | 七、八 | 部分选题由考古文博从业人员独立或联合指导 |
基础必读书目
1.品味元典(3选1):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2.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1993年版;
4.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6.顾颉刚:《古史辨自序》,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8.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9.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1995年版;
10.[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1.[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华书局,1989年版;
12.金冲及等:《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3.金冲及等:《周恩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4.李泽厚:《美的历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版;
15.[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16.[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7.[古希腊]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8.[英]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版;
19.[法]费尔南·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三联书店,1993年版;
20.[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1.[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版;
22.[德]安德烈·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23.[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1-3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00年版;
24.[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5.[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美]布莱克、赫尔姆赖克:《二十世纪欧洲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7.单霁翔:《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天津大学出版社,2017年;
28.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29.[英]格林·丹尼尔:《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文物出版社,2009年;
30.栾丰实等:《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8年。
编辑:李丛 审核人:梁忠翠